溯古论今,坚定自信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5·27”重要讲话精神有感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井中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始终强调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考古和历史研究。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首次系统阐述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时代价值、理论方向和实践目标,既充分肯定了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也寄托着对考古和历史研究的殷切期望。2021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再次肯定了考古成就,并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历史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引领新时代考古和历史研究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近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在中国开始很晚。地质学算是起步最早的一个学科,也不过百余年。考古学是在地质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又晚了十来年。地质学的创始人之一丁文江先生有句名言:“登山必到顶峰,调查不要代步。”考古学的创始人之一傅斯年先生也有句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们都强调身体力行,注重实证研究。秉承这种求实精神,地质学和考古学在很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分别成为中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耀眼的明珠。
中国考古学从开创之初就确立了鲜明的“重建历史”的特色和风格,走考古学之路是重建中国古史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考古学根植于此,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始终支撑着中国考古学家的工作。
一百年来,考古新发现不断地更新着我们对中国史前史和上古史的传统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进程正日渐明晰起来。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通过多学科联合研究,深入剖析考古发现,围绕中国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问题逐步取得了一些主流认识:中国自旧石器时代以来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中国文明起源的独立性。曾经流行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国文明西来说是缺乏根据、站不脚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文化区系类型体系的复杂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模式不是一元的,也不是简单多元的,而是多元一体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大致经历了古文化—古城—古国—王国—帝国的演进历程。等等。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说,正在走向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以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为目标,提出了面向国史和面向世界的两大任务。国史的核心之一是中华文明探源问题;面向世界即从用区系看中国,到用区系看世界,把中国面向海洋和面向大陆的两半块,与世界海洋文化和大陆文化的两半块相衔接。苏先生高屋建瓴的宏论,正由新生代的考古学家们逐步实践。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跳出自家的文化圈子去透过强烈的反差反观自身,借别人的眼光去获得自知之明,中华文明才能找到进入其现代形态的入口。
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联合攻关,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课题,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夏商周年表。2004年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继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又一项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目标是多学科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过程、背景、原因、特点与机制。它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参加的学科和学者更多。已取得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再次让世界为之惊叹。
作为发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我们考古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和自觉履行光荣的职责使命,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优秀的考古历史研究成果增强中华文明的吸引力、感染力,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